“儿童安全用药促进计划”项目正式纳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“全国安全用药月”活动以来,儿童安全用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在“安全用药月”到来之际,本报请哈医大一院儿科临床药师盘点了儿童用药的8个错误行为,家里有娃的一定要收藏好。
错误1
板蓝根能预防流感
哈医大一院儿科临床药师赵爽介绍,很多家长,甚至幼儿园、学校为了预防流感,给孩子们使用利巴韦林(病毒唑)喷剂、喝板蓝根、喷口腔消毒液等。实际上,这些措施都是无效的。除了疫苗,目前还没有哪种药物能预防流感病毒。
错误2
滥用或拒绝抗菌药
孩子得病,有的家长只要见到孩子发烧,马上就用“消炎药”;还有的家长由于担心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无论如何也不给孩子用药,孩子实在挺不住了,才送到医院。
滥用抗菌药,将增加抗菌药耐药的几率,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菌药治疗时,却没有有效的药可以用。
而家长一味地拒绝抗菌药,是不理性的。抗菌药是处方药,不赞成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。如果医生明确诊断并且要求服用抗菌药,就应遵医嘱足量、足疗程服用,而不应盲目排斥。
错误3
迷信中药无毒
很多家长认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。“是药三分毒”,中药的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写着“尚不明确”。但“尚不明确”并不代表绝对安全,因此,对待中成药也应该时刻警惕不良反应。家长们更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所谓的“小中药”来开胃健脾、增强免疫力。若长期服用也会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。
错误4
不看药物成分
有些家长在医院开完药后,自己又到药店去买药,不同的药物虽然有着不同的名字,却可能含有相同的成分。如果不仔细阅读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,就容易发生重复用药,加重药物不良反应。
比如好多复方感冒药里会同时含有退热药的成分,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吃重复了。
错误5
搞混药名和剂量
一项“国家用药错误报告项目”统计显示,将近1/4的用药错误是因搞混药名所致。
药品有不同的剂量单位,家长也需要识别。比如,抗过敏药西替利嗪的滴剂,对2岁以下儿童每次的剂量是0.25ml(相当于2.5mg有效成分)。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剂量单位,把2.5mg错看成2.5ml,给孩子服用就达到了中毒剂量,严重者会导致儿童死亡。
错误6
给儿童服大人的药
资料显示,我国现有的3500多种药品中,专供儿童使用的却只有60多种。因此,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吃自己服过的觉得有效的药,认为只要剂量减半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赵爽介绍,儿童各个器官还没发育成熟,对药物的代谢清除能力远不如成人。因此,不要给宝宝随意服用成人的药物,减少剂量也不行。
错误7
盲目联合用药
药师赵爽提醒家长,一定不要盲目联合用药。儿童服用的药品种类不宜过多,如果几种药有相同的效果,最好就只保留其中的一种。很多家长都有种错觉,认为药吃得越多,病好得越快,于是中药加西药,多种药一起上。事实上,无论中药还是西药,绝大多数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,肾脏排泄清除。而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,如果多种药同时服,很容易造成肝肾的损伤。
错误8
滥用营养药
赵爽说,现在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补充大量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,甚至认为正常发育中的孩子的免疫力需要通过药物来调节。
其实这是个误区,滥用这类药物不仅没有起到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,还可能导致儿童药物服用过量甚至中毒,达不到预期的目的。所以,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此类药物的时候还是要遵从医生、药师的建议,科学而适当地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