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之后,往往发现孩子上课听课不完整、容易走神,做作业磨蹭马虎、看句子边看边忘……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。
学习离不开专注力。对孩子来说,专注力是孩子能够感知外部信息、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,是孩子学习中的基础能力,良好的专注力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,儿童的注意水平,是导致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,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统计,至少75%的儿童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专注力不集中的问题。毋庸置疑,拥有良好的注意力,是孩子成功的基础,只有具备良好的注意品质,才有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,坚持持续不断的努力,获得成功。
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都会出现专注力不足的问题呢?
在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于2014年出具的一个报告中,家长们仍然最期待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“尽责”与“努力”的特质,但更值得一提的数据是:拥有大学学历的家长比没上过大学的家长更在意孩子是否拥有“持久性”这一优势,而这个优势的直观表现,便是长期的坚持与短期的专注。
老师经常会收到家长的求助,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家长:“老师,我觉得我们家孩子专注力不行,怎么办?他干什么都静不下心,他做事总不认真,他学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。”
然而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,自己在生活当中,没有做到“不打扰”。
因为一个不够专注的孩子身边,往往有一个总是打扰他的大人。这样的事儿在我们身上屡见不鲜,因为“隔辈亲”的存在,还尤其高发于家里的老年人群体:
孩子正在专注的玩玩具,突然有大人端着个碗出现在他的旁边:“来宝宝,吃点东西。”
孩子正在涂鸦画画,突然有大人路过,冷不丁来了一句:“宝宝你在干什么呢?”
孩子正在玩一套大人可能不太愿意让他继续玩的玩具,大人会直接选择以其他玩具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:“宝宝你看你看,这个更好玩更有趣呢!”
最常见的一个是,当孩子在探索某些地方,或者在做一些我们不大愿意让他们做的事情的时候,有的家长会选择不由分说的直接把孩子抱走,带到新的环境中去。
这些场景都是对孩子“专注”的打断,且孩子在承受这种“被打断”的时候,通常都无力而被动。
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:孩子是在玩游戏玩玩具,又不是学习,打扰一下还能怎样?又没耽误他干正事。再说了,有早教专家说了,转移注意力是让孩子离开当前环境的良好方法。
其实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。孩子看似在做无足轻重的事儿:玩玩玩具,翻翻书,做些小小的涂鸦,好像就算干扰干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但他们看似轻松写意开开心心,可是这些貌似不值一提的小事,恰恰有着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的本质。
那么,如何才能培养好孩子专注力呢?
1.固定生活例程。
当他不知道吃完饭以后要做什么,在刷牙的时候就会把玩水当做是有趣的新项目;当他对于看书或者不看书可以选择时,他当然会选择更轻松的不看书——除非看书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快乐,超过了做其他事的快乐。
相反,当孩子的每日计划是固定的时候,他能感到未来可预期,也知道做完这件事,接下来要做什么事;也就更容易专注到要做的事情上去。
2.提前讲清规则。
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时,很多前置条件是必备的,比如跟孩子讲清楚各种规则。
如果孩子想吃糖,但大人却让孩子去客厅拿杯子;那么孩子虽然去拿杯子,但他的注意力实际还在「吃糖」这件事上,并且会严重干扰他的行为。
所以在亲子沟通和陪伴的时候,一定要一件事、一件事给说清楚、搞明白。前期投入的功夫不会白费,而是会一件件地帮助孩子排除掉不重要的关注,从而让他能集中注意力。
3.提供简单的选择
当孩子面临一个复杂环境的时候,专注力立刻发散开来,变得谨慎,或者四处探索——反而忘记了需要专注的是什么。同样,当孩子面临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,也会感到不知所措。
游戏、手工等活动会让孩子变得专注,就是因为这些活动足够简单,目标明确、规则简单、易于操作;并且还有相当即时的反馈,能不断提醒孩子需要专注下去。
那么对于家长们来说,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专注力培养活动呢?
由清华大学、北师大教育专家联合研发的星华思维教具,通过手脑结合的模式,以各式思维游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。更有配套线上逻辑思维课程,专业逻辑思维讲师陪伴孩子,在教具实操的同时,提升孩子专注力、思维力、数理逻辑,提前适应学习节奏。
更有学霸爸妈“现身说法”,干货满满线上讲座,助力家长成功“渡劫”!